化石之美

世界各國古玩藝品、玉石貨幣、瓷器化石、畫作珍品等介紹與討論。

化石之美

文章樹枝孤鳥 » 2009-09-07, 22:15

 在生命科學的領域裡,有二個辭彙是最至關緊要的,也是科學家們試圖解碼,並且傳授給普羅大眾的核心議題。「演化」,是達爾文與華萊士共同領悟構思的偉大概念。1858年6月18日華萊士寫給達爾文的一封信函附上了他簡短的論文初稿,震憾了達爾文。英雄所思略同,他們深沈腦海中歷經數十寒暑所累積,浮現的想法如出一轍。這迫使達爾文加速他的經典巨作「物種源始」,在一年後問世,一時洛陽紙貴。在維多利亞的上流社會與學術圈子中口耳相傳。”我的祖先是猩猩!“,這個論述挑戰著當時創生論的主流價值,是多麼的驚世駭俗。英國大主教的妻子捧著這本生命科學的”聖經“,不自主的說出了:這本書最好是不要擺在書架上,如果真擺出來了,最好不要讓太多人知道它!「物競天擇,適者存活」的八字箴言,道盡了生命變化的關鍵道理。第二個辭彙「生物多樣性」,是指稱生命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如此豐富,如此繽紛多彩,如此變異無窮。1985年,生物多樣性首次被提出,當代最傑出的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(E.O. Wilson)接續在1988年主編出版了論文集,將這個概念普及到各個領域中。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在10年後,開放第一個主題展示廳,名為「生物多樣性:平衡中的生命」。四個關鍵性的問題包括了:(1)什麼是生物多樣性?(2)它對人類的意涵與價值為何?(3)到底是什麼威脅生物多樣性?以及(4)我們人類針對”第六波大滅?“事件能做些什麼?「演化」與「生物多樣性」道盡芸芸眾生面相之下的神秘機制,也就是「Why」與「How」的曠世之謎。而化石,正是地球歷史亙古以來生命的紀錄。億萬年流逝的時光,掌握在手中一件件石頭的印記,是多麼迷人的事。

   化石之美有三個面相,值得我們深深玩味。一是造型之美,二是亙古之美,三是演化之美。層層探索,從浮面的視覺享受,到不可捉摸的幽冥時間,進而深入到心靈遊戲的空間。讓我們以附圖中這一件絕妙的中龍化石群為例,暢遊化石之美的多重面相。先說造型之美,大自然是變化多端,神秘難解的,總結而言有兩個重要因子,一個是「形」一個是「色」。色,是光的幻影,在光譜的不同波長與區段中,我們接收到不同的色相,佛家說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乃為極至,卻嫌虛幻。而「形」,針對於無生命世界,就是結晶,是分子與分子的相依相偎,在物理與化學的律法制約下,成就礦物的結晶形式,堆累聚積成為大千世界的壯闊山河。針對於有生命的世界,「形」就是身體的藍圖,科學家稱為bauplane,意即設計的圖樣。生命圖樣的千變萬化,誰是主宰的造型師?這就進到了有趣又迷人的世界裡,多少科學家在這個虛擬世界中迷航。法國自然史博物館首屈一指的古生物學家居維葉(Georges Cuvier)是第一個鑽研功能形態學的大師,提出了比較解剖學的偉大概念,得以讓支離破碎的化石殘片,重新復原。再造猶見崢嶸態,象形應存渾古風。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首任館長歐文爵士(Richard Owen),我們對他絕不漠生,他正是提出恐龍(Dinosaurs)一詞的古生物學家。歐文針對不同生物造形的各個部份(零件)與湊合組構而成的整體(生命),深層認知到它們執行著不同的功能與行為。像是蝙蝠的飛翼,儒艮的前鰭與鼴鼠的掘地前肢,他參透了基底原型(archetype)的概念。原型就是生物的最原始藍圖,添枝加葉變化無窮。這件發掘自巴西的中龍群化石,方寸之間,表現出牠們個別與群集雙重的造形之美。十餘隻個體栩栩如生,在兩隻較大體型的父母關照下,幼子聚攏依偎。到底是祥和的親子照應?還是災變前驚惶失惜團團推擠?埋藏,凍結了行為的模式。

   化石之美,更深一層徵顯了亙古之美。中龍是存活在三億年前(古生代晚期,二疊紀)的一群爬行動物。牠們分類上屬於爬行綱,缺弓亞綱的中龍目。在原始型缺弓類群多樣性家族中,中龍是第一群重新下海的羊膜動物,長頸、鼻吻細長滿佈細齒,尾長而側扁用以在水中搖擺。牠們來去匆匆,在二億五千萬年前全體滅絕,沒有留下任何的後裔子嗣,在亙古的時間洪流中,這件化石的埋藏保存,動人的描繪出那一段難以捉摸的失落世界中的一個場景。億萬年的地質時間,有著朦朧的美艷,是我們生命的尺度難以掌握的,卻是古生物學家終其一生,細細算計的事業。這件億萬年前影像定格的圖像,封鎖在時間的膠囊中,依稀呈現著隨波逐流的淒美。

   化石之美,第三個層次牽引著演化之美。在這裡演化雙重扮演著生命的與時遞變與地球的漂移聚合。中龍這個系譜像是幽靈般,不知溯源自何方,也不知遺傳到何處。古生物學家既追溯不到牠的祖先,也無法得知牠的子嗣。中龍群與所有中生代的海棲爬行動物沒有親緣關係,牠獨自孤伶伶的隸屬在爬行綱裡的單一目、單一科、單一屬、單一種。而另一方面追溯中龍的分佈,遍及南美洲與非洲南部的二疊紀地層裡,牠與似哺乳爬行動物的犬頜獸與水龍獸,以及似蕨類的大羽羊齒植物化石,共同成為板塊漂移的化石證據。這些迷人的化石群成為了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華格芮(Alfred Wegener)在1915年首次提出大陸漂移理論時,最有力的佐證。當我們凝視著大西洋兩岸的陸塊,美洲東側海岸線與非洲西側海岸線,貌合神離,若合符節的景觀,是十九世紀許多博物學家關注又不解的議題。當造物主神奇大力的思維在主流科學家群浮上心頭之際,中龍化石的奇妙分佈,成為廾世紀地球科學革命,所稱板塊構造理論,最不可思議的先驅。中龍為這場「動態地球」演化敲下了石破天驚的第一錘,而牠自身的演化,卻依然成謎,有待後世的古生物學家持續去追尋。
浮名本是身外物,不著方寸也風流
頭像
樹枝孤鳥
 
文章: 207
註冊時間: 2009-04-22, 20:01
來自: 叢林 http://bird0316.tw520.tw

回到 玉石古玩

誰在線上

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: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

cron